网站升级改版2018版

新闻:

首页 | 阶段教育

构建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核心的幼儿教育体系

栏目:学前教育     来自:中国教育研究网      时间:2024-01-26 15:57:47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国在数千年历史发展中所形成的文化精髓,是中华民族的精神支柱和力量源泉。幼儿教育作为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前教育和终身教育的起始阶段,在幼儿身心健康、认知发展、社交能力等方面具有关键作用。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幼儿教育中,构建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核心的幼儿教育体系,有助于促进幼儿全面健康发展,培养幼儿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进而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奠定良好基础。

 

随着“全面复兴传统文化”政策的深入推进,广大幼儿教育工作者应在当前幼儿教育的基础框架下,找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切入点。结合幼儿成长制定针对性的教学策略,从而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更好地根植于幼儿心中。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幼儿教育作为人生发展的奠基教育,是增强幼儿综合素质、培养幼儿思维模式、引导幼儿价值观念的关键阶段。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幼儿教育相结合,可以最大程度发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滋养功能,达到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的目的,进而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弘扬和传承。
促进幼儿身心全面健康发展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蕴含着丰富的道德观念和德育思想,是启智增慧、培养道德、滋养情感的重要资源。幼儿正处于身心发育的关键阶段,其意志品格和道德修养的培育至关重要。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所承载的“仁爱”“诚信”“孝顺”等德育思想融入幼儿教育中,有助于幼儿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熏陶中长见识、明事理、懂礼仪,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为日后全面健康成长奠定良好基础。不仅如此,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独特的审美价值和艺术表现形式,如诗词、书法、绘画、音乐、舞蹈等。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幼儿教育中,还可培养幼儿的审美能力和创造力,促进幼儿身心全面健康发展。
潜移默化中接受优秀传统文化熏陶
近年来,随着全球化进程的持续加深,越来越多西方节日、西方儿童文学和绘画作品传入中国,影响着幼儿的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幼儿时期正是人生道德品质发育的关键时期,将古代诗词、中国传统节日习俗等传统文化融入幼儿教育中,潜移默化中使幼儿接受优秀传统文化熏陶、感受优秀传统文化内涵,从而为社会培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小小传承人”。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幼儿教育的融合,是培养幼儿文化自信、引导幼儿树立正确价值观的有效举措。为实现这一目标,建议采用适宜幼儿的内容选择、教学方式、活动设计,为幼儿打开认识和理解中华传统文化的窗口,促使幼儿在轻松愉快的教育环境中感知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
结合幼儿认知选择文化内容
中华传统文化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在五千多年的漫长实践中积淀了丰厚的文化遗产,包括一体多元的民族文化、种类繁多的民俗文化等等。但如此众多的文化形式和文化内容,并非全都适合融入幼儿教育,需要幼儿教师结合幼儿的认知特点和认知能力,选择适宜的传统文化内容。
一方面,幼儿注意力具有短暂性、易受干扰等特点,即持续时间相对较短,难以长时间专注一件事情,且极易受到周围环境的干扰。结合幼儿的这一心理特征和学习需求,幼儿教师应注重视觉元素的引入,选择经典传统文化绘本、动态插画、动画等内容作为课堂教材,吸引幼儿注意力。比如,儿童绘本《了不起的中华服饰》以精心绘制的插图,配合通俗有趣的文字,讲述中国有代表性的24个少数民族和服装文化。涵盖民族历史、音乐、艺术、民俗、节庆、民居、服装款式、图纹寓意和技艺等内容,促使幼儿了解少数民族的服装头饰穿戴、花纹图腾等,在沉浸式的艺术阅读中学习传统文化知识。另一方面,幼儿各项能力相对薄弱,往往难以理解复杂的思想、情境和内容。因此,幼儿教师应选择内容简短、情节简单的传统文化故事、神话传说、寓言等,如“精卫填海”“愚公移山”等,培养幼儿无私奉献、顽强拼搏的精神;或易于理解和记忆的传统儿歌、童谣等,激发幼儿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兴趣,以此达到良好的教育效果。
尊重幼儿特点完善教育方式
幼儿时期是身体、智力等方面迅速成长的关键阶段。在这一阶段中,幼儿不仅对周围的世界充满好奇心,渴望探索和了解新事物,而且活泼好动,善于模仿和观察。对此,幼儿教师应在尊重幼儿心理和行为特征的基础上,通过互动游戏、角色扮演等多元化、灵活化的教育形式,加深幼儿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知和理解。
一方面,幼儿教师可实施“互动体验式”教学,激发幼儿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兴趣。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幼儿喜欢的游戏相结合,通过角色扮演、互动游戏等方式,引导幼儿在亲身参与和体验中了解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比如,通过猜灯谜、扎染、投壶、射箭等游戏,加深幼儿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知。另一方面,手工活动作为幼儿园教学的重要方式,能在培养幼儿动手能力的同时,使幼儿在动手过程中深入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幼儿教师应积极开展剪纸、泥塑、扎染等手工活动,或者结合中国传统节日开展包饺子、制作香囊等活动,促使幼儿在制作过程中了解我国丰富多彩的传统节日和民间技艺。
开展实践活动,拓展教育途径
结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开展课外实践活动,不仅有助于幼儿教学突破传统教育框架的束缚,激发幼儿的学习积极性;而且有助于丰富幼儿文化生活、开拓幼儿视野。因此,在幼儿教育中,幼儿教师应与家长形成合力,鼓励幼儿积极参与社会文化实践活动,引导幼儿在参观体验过程中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
一方面,幼儿教师可联合家委会带领幼儿走出校园、走进社会,通过参观红色文化博物馆、非遗博物馆等方式,帮助幼儿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深厚的历史底蕴,促使幼儿在真实体验中收获、积累、萌发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情。另一方面,幼儿教师可带领幼儿走进当地非遗文化村、传统古村落,直接观察当地传统建筑、深入体验当地传统文化习俗。同时,向当地村民、非遗传承人学习传统的手工艺制作、民间舞蹈、民族乐器演奏等,使幼儿更好地感受中华民族千年智慧与艺术之美。
“人生百年,立于幼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幼儿教育,不仅赋予幼儿教育以更深的文化内涵和更广的教育视野,而且为幼儿全面健康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在未来的教育实践中,我们应继续探索和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幼儿教育的融合方式,确保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既能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又能满足幼儿多样化的学习需求。 (作者为徐州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副教授)

精品推荐

视频推荐

教育中国
联盟合作
联系我们
关于我们
帮助中心
意见反馈
在线咨询
加入我们
关注我们
微信关注
微博关注
腾讯关注
服务指南
广告服务
运营服务
会员服务
品牌合作
地方教育
友情链接
教育培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