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升级改版2018版

新闻:

首页 | 出  版

《哈佛中国哲学课》——[美] 迈克尔·普鸣 (Michael Puett) 克里斯蒂娜·格罗斯-洛(Christine Gross-Loh) 著,胡洋 译

栏目:哲思类     来自:中国教育研究网      时间:2018-11-23 10:48:41

 




编辑推荐

我们总是一厢情愿地以为,要改变生活,便要思考“大事”。

然而,伟大的中国哲学家告诉我们:别忘记了细微之事。

的确,只有从小处着眼,我们才算真正踏上了“正道”。

哈佛大学教授迈克尔?普鸣经过多年的研究,为我们解读了老子、 孔子、孟子等中国先哲的智慧,它让我们看到了整个世界都在研究中国的思想精髓,更多的人从中受益,用“道法自然”的思维模式改变着自己的生活。

作为一个西方人,普鸣却深得中国之道。他认为,“道”并不是一个我们必须尽力遵循的和谐“理想”,而是一条我们通过自身的选择、行动和关系而不断去开拓的道路。在生命中的每一刻,我们都在重新创造“道”。

本书内容基于普鸣教授在哈佛大学开设的课程,对于中国读者来说,它也是一个精彩的哲学普及本。

 
内容简介

  不提生涩艰深的哲学术语,也不多谈有关国家社会的宏大问题,屡获殊荣的哈佛教授迈克尔?普鸣借用生动的生活故事深入浅出地带领我们体验中国古老思想的魅力,他的这门中国古代哲学课因而成为哈佛大学排名前三位的全校选修课。

   从孔子、孟子、庄子到荀子,从礼仪之道、仁义之道、自然之道再到性恶之道,中国哲人们两千年前的哲学观念在今天依旧能告诉我们该如何用感情和智慧去处理生活中的各种事件,应对各方挑战。

良好的人际关系来自我们不断实践的礼仪,真正的影响力来自克制而非强权,优秀是一种选择而非天性,幸福则需要我们精心对待生活中的每一个小的瞬间。这本书让看似高深遥远的中国哲学之道贴近了现实生活,提供了包含着丰富人生经验的思考工具。这些先哲的教诲将为我们打开新世界的大门,引导我们重新思考自我、思考我们未来的诸多可能性。


作者简介

迈克尔?普鸣(Michael Puett):哈佛大学东亚语言与文化系中国历史方向教授、宗教研究委员会主席。他为本科生开设的中国伦理与政治课是哈佛大学最受欢迎的课程之一。他因在本科生教育中的出色表现获得哈佛大学教授职位。

克里斯蒂娜?格罗斯-洛(Christine Gross-Loh):作家和自由撰稿人,哈佛大学东亚历史专业博士,其作品见于包括《华尔街日报》《大西洋月刊》《赫芬顿邮报》在内的众多出版物。


目  录

前言  VII

序言  XIII

第一章重新创造“道”  001

第二章如何改变世界  013

第三章孔子与礼仪之道  023

第四章孟子与仁义之道  055

第五章老子与以柔克刚之道  087

第六章管子与神性之道  113

第七章庄子与自然之道  135

第八章荀子与性恶之道  157

第九章探索哲学家眼中的世界  177

致谢  191


前  言

孔子、孟子、老子、庄子、荀子——这些思想家,有的你可能很熟悉,有的你可能从未听说过。他们中的一位由官员改行做了教师,终其一生教导着一小群弟子;另一位周游列国,向其所到之地的君王建言献策;还有一位被后世的人们尊为神灵。时至今日,他们的经历和著作对于我们而言都显得遥远难解,看不出与当代生活的联系。

关于生活的艺术,那些生活在2000年前的中国哲学家究竟有什么可教给我们的呢?你很可能把他们设想为温和的智者,喋喋不休地谈论着一套关于和谐与自然的陈词滥调。但今天的我们过着流动的、自由的、现代的生活,我们的价值观、习俗、技术和文化预设都与他们所处的年代大相径庭。

如果现在我告诉你一些新鲜的见解呢?这些思想家对“如何成为一个更好的人”和“如何创造一个更好的世界”提出了与我们的直觉极其不符的见解,如果你认真地看待这些中国古代优秀典籍中的思想,它们就有可能改变你的思维方式。这本书的核心主题就是:这些中国古代哲人的教诲所回应的问题与今天我们面对的问题十分相似,这为人们如何过上幸福生活提供了全新的观点。

大多数人认为我们应该向内探求,寻找自我,从而决定应该怎样生活。我们根据性格和癖好断定哪类职业最适合自己,我们思考着与哪类人最为般配。我们以为只要找到了真实的自我、一份好工作以及灵魂伴侣,人生就圆满了,我们将培养真实的自我,并且实践一套关于幸福、成功和个人满足感的完美计划。

无论我们是否意识到这一点,上述这种关于建立美好生活的思考都根植于历史之中,特别是与16世纪加尔文教的“预定论”观念有很深的渊源——这种观念涉及被选定的“选民”,以及一个为每个人的愿望都制定好方案的上帝。加尔文教信徒反对遵循仪式,他们认为礼仪刻板而空虚,并且强调对更高神性的真诚信仰。如今,我们不再以所谓的“预定论”和“选民”来思考世界,甚至有些人连上帝也不再考虑,但我们今天的思维模式在很大程度上仍是这些早期新教观点的遗存。

现在,很多人都相信每个人都应当是一个充分认识自我的独特个体。我们相信自己应该活得真实,对真理保持忠诚,只不过现在人们倾向于将真理置于内心,而非一个更高级的神灵之上。我们打算努力活出真实的自我。

如果这些我们认为可以提升生活品质的观念实际上限制了我们呢?

我们常常把哲学和“抽象”甚至是“不实用”的观念联系在一起,但是,本书中诸位思想家总是以日常生活中具体的、寻常的断面来阐明自己的观点。他们坚信更大的变化恰恰发生在日常生活的层面上,充实的人生也正是由此开始。

在我们深入了解这些哲学家时,希望你允许他们去挑战一些你曾经最珍视的信念。他们的思想有些可能符合我们直觉上的理解,有些可能并不符合。我们并不期望你赞同所有的观点,但正是与这些迥异于自身信念的思想相遇,才让我们意识到自己关于幸福生活方式的设想仅仅是众多方案中的一种。一旦你认识到了这一点,你就不可能不加改变地回归于过去的生活之中了。


媒体评论

“光彩夺目,引人入胜,意义深远——以及特立独行。”

——蔡美儿 (Amy Chua),耶鲁大学法学教授,畅销书《虎妈战歌》作者
 

精品推荐

视频推荐

教育中国
联盟合作
联系我们
关于我们
帮助中心
意见反馈
在线咨询
加入我们
关注我们
微信关注
微博关注
腾讯关注
服务指南
广告服务
运营服务
会员服务
品牌合作
地方教育
友情链接
教育培训